“年底‘突击花钱’并非仅仅是少数领导干部奢靡之风在作怪,而是具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顽症”,年底“突击花钱”的财政现象并非“大姑娘坐轿头一回”了,中央每年三令五申,媒体每年口诛笔伐,但年底“突击花钱”也总是年复一年的出现。究其原因,众所周知的便是“今年没花完、来年少给钱”的基数预算制度。(《新华网》,11月26日)
据悉,全国人大每年3月份才批准中央财政预算,中央财政的钱拨到地方已经是第三、四季度了,导致了绝大多数地方管钱的和花钱的完全脱节。
临近年底,也是各级地方政府头痛的时候,还剩这么多钱怎么花?今年在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都老老实实过了大半年,直到根据预算的钱拨下来,才发现该做的实在太多,上报大项目、甚至虚报项目,努力让自家“年年有余”、“来年更顺利”。这已经不仅仅是个别官员的奢靡之风,而是深层次的机制体制带来的诟病。
从历年预算执行情况上来看,财政支出均为“前低后高”的走势,而新增大项目都是在下半年。这样,在不违规的情况下,钱是花出去了,但影响的是政府的公信力,损害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作风上的问题。
整治年底“突击花钱”势在必行,作风问题,本质上的思想问题,一些人认为不是自己的钱,公家的钱,花了就花了,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人等着脱贫,还有那么多工程等着项目资金,还有那么多家庭等着救助。所以,“突击花钱”于理不公,于情不容。我们要尽可能严格预算,节约开支,即便没有用完的钱也可以节约下来,花在该花的地方,各级政府可以对于那些厉行节约的单位给予政策上的鼓励。不能让节约的吃亏,花钱的占了便宜。改进作风还要从“突击花钱”中的“虚”“假”“奢”抓起,各级政府要放在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认真管好“突击花钱”,以“廉政为公、勤政为民”的实际行动取信人民。(文/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