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副不能只是“止损”

发布时间:2014-10-09 08:27:29 中国社会新闻网

 

  山东省政府官网前日发布23条人事任免信息,其中包括于毅、马越男、张忠明、冯瑞4名省政府副秘书长的免职信息。(9月28日,《新京报》)

  一直以来,上下各级对于副职超配的治理,从来没有停歇过,从国家层面的2007年、2009年的专项清理到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的不间断治理;从中组部、中编办下发的《关于规范地方政府助理和副秘书长配备问题的通知》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从行动和政策方面对这一顽疾进行了大诊治。但是,为何各地副职超配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为何在一些地方“减副”成了“止损”,换汤不换药?如何让治理效果釜底抽薪,不再昙花一现?

  由于历史原因,地方党政机关领导职数不由中央统一管理,加之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定,造成一些地方大打“擦边球”,把副职职数当成解决待遇和级别的工具。副职超配,不仅增加了行政成本,而且降低了办事效率,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个别地方甚至把副职职数配成了天文数字,十羊九牧,成了群众茶余饭后的笑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今天,“减副”已迫在眉睫。

  令人振奋的是,今年以来,吉林、安徽、山东等6省份都裁撤了各级政府的副秘书长,力度可谓空前。但是,清退的官员安排到了哪里?是否只是取消了兼职或者平级调动空编岗位?是否只是“止损”一般,只是切掉了这些人的副职职位?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持续关注监督、政府应该及时公开的重要信息。“减副”不同于“止损”,实效怎样,还得让时间评判,振奋的同时还要理性地观望。

  因此,笔者认为,副职超配成疾已深,只有多管齐下、抓铁有痕,才能从根本上治愈副职超配顽疾。一方面,要自上而下公开干部权力清单,将各级行政机构的岗位、编制公诸于众,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同时严格财政预算,铲除超配干部违规享受待遇的土壤。另一方面,要完善干部能上能下、能奖能惩的良性机制,打破论资排辈、只上不下的坏传统,同时改革干部福利待遇依赖于行政级别,唯级别论的旧体制,健全完善符合当今实际情况的福利待遇分配方案。此外,各级纪检监督机关应加强惩戒力度,对违规提拔超职数干部的实行责任倒查,让相关责任人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让心存侥幸者悬崖勒马。如此,才能避免“减副”停步于“止损”,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作者:黄浩)

编辑: 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综合
0
延伸阅读
a04-正文-广告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