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偶遇新闻”频现。有“偶遇”领导干部乘地铁、坐公交的,有“不经意”得知领导干部下乡调研自带方便面的。偶尔一起不足为怪,但“偶遇”成风则令人起疑。(《人民网》,11月4日)
“偶遇”领导之所以成为新闻,问题显然就出在这个“偶”字上。试想,如果一个地方、部门的领导能够经常走进基层、深入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亲民、务实的作风,多跟老百姓一样挤挤公交、坐坐地铁、排排长队,与老百姓“混个脸熟”,人们还会把“偶遇领导”当新闻吗?当然不会。遗憾的是,在有些地方,领导干部出则前呼后拥,入则车队浩荡,就连生活诸事也交由工作人员代为打理。这样的领导,人们很难“偶遇”,自然也就难相信“偶遇领导”的新闻。
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体验生活,是党的群众路线生动体现,可某些领导总是眼睛向上,不愿意与普通百姓打交道,即便到了基层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因而看不到真实的情况。网友们惊呼“偶遇领导”,异常兴奋,感觉到很意外,实际上带有某种嘲讽的意味。换言之,有作秀的嫌疑,这是领导一贯的工作作风造成的,如果领导们放下身段,经常以普通群众的身份出现在老百姓出没的场所,网友们也不会发出“偶遇”的感叹了。
“偶遇领导”新闻频遭质疑,这恰恰说明了一些领导的工作作风尚需再改进,深入群众、走进基层的频次还要再加大,自身的公众形象也得再改善。领导干部只有多跟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吃百姓饭、穿百姓衣、说百姓话,多为百姓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与人民群众保持鱼水关系而非油水关系,自身的形象才最亲和、最自然。这样的领导干部,走在哪里人们都会觉得再正常不过,既不可能成为新闻,更不会引发热议。
“偶遇领导”成为网络热词,已然开了一个好头,我们当然乐见这种领导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但如果仅仅是一次次的“偶遇”似乎并不完美,因为多少还有些作秀的成分。希望领导们能读懂“偶遇新闻”遭质疑背后的民意,把“偶遇”变“常遇”,类似的事才不会成为新闻。而这,也正是社会公众的期待。(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