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偶遇新闻”频现。有“偶遇”领导干部乘地铁、坐公交的,有“不经意”得知领导干部下乡调研自带方便面的。偶尔一起不足为怪,但“偶遇”成风则令人起疑。(摘自新华网)
从安徽阜阳网友于拥挤的公交车上偶遇市委书记,到郑州电视台记者偶遇市委书记在地铁自助售票机前买票,偶遇官员一度成为新闻热词。之所以能成为新闻点,在于人们一方面非常渴望官员能够亲民爱民,与民同甘共苦;一面又对官员的亲民言行极其不信任。究其原因,在过去的一些年月里,一些官员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官僚主义的习气、临场作秀的积弊,给世人留下了恶劣印象。以至于今天,许多原本真实地亲民表达,依然无法得到公众的客观审视。
偶遇官员,不仅不该是稀奇事,更应成为制度化矫枉:践行群众路线,就应把这种偶遇变成常遇,让微服私访、体验生活成为常态化的工作方式。而这,不仅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举过头顶、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中,也应通过内嵌到约束体系的方式,来堵住作秀的空间。
本来,官员转变作风体察民情、倾听民声,这是好事。之所以会产生信任危机,质疑的倒不是走基层的意义,而是其真实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公众质疑作秀的背后,蕴含的就是民意期待。尽管交通工具日益便捷,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不断疏远;虽然通联方式日益增多,但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明显不够。
笔者认为,取信于民,重在利民。老百姓不信任,是因为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消弭公众对官员“喜好作秀”的刻板印象,还是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平和地生活在民众之间。长此以往,“偶遇书记”就不是什么新闻了。(文/回忆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