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科研经费乱象势在必行

发布时间:2014-10-23 08:59:08 中国社会新闻网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新华视点”记者方列、王存福、韩洁、余晓洁、娄辰)近日,多名院士、大学教授因陷科研经费腐败丑闻被查,科技投入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几乎与此同时,《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获批,有力地回应了公众关切。有专家称,这一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科技投入的管理将出现历史性转折。

  近年来,科研经费领域内一直存在不良风气和贪污行为,屡禁不止。追溯科研经费管理的发展历程,我国1986年开始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1年开始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市部委、学会也陆续设立了各种科研基金。由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科研经费数额不大,项目主持人往往捉襟见肘,虽然经费使用时乱象丛生,但要挥霍或者贪污却不易。到了新世纪,特别是近些年,科研经费投入加大,一个社科项目经费可以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一个自然科学项目经费几百万、几千万已不鲜见。这就有了挥霍空间,有了贪污的可能。由此,科研经费乱象就浮出水面,显得“触目惊心”。

  此次改革将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重点支持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科技活动,对其他量大面广的、企业自主的项目以普惠性政策和引导性为主的方式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

  建立学术同行评价机制,转变对研究人员的行政性考核,一改当前的量化评价指标。同时,取消科研提成制度,科研人员的待遇不与申请课题经费挂钩,而是实行年薪制,“在国外,年薪制和终身教授制度、学术自治,是保障学术自由,激发学者科研创造活力的最基本制度”。

  现在一些科技、课题带头人掌握着大量资金,他们自主支配,因此称谓也在变化,不叫科学家,而改称老板。对此,应该结合即将出台的新规,解决部门空间内存在权力寻租、高校教师话语权相对较弱等问题,使得我国有限的科研经费真正用在刀刃上,让纳税人的钱能够在国家发展、国家技术创新上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文/胤祯)

编辑: 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综合
0
延伸阅读
a04-正文-广告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