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要适应在网络的“放大镜”下接受监督

发布时间:2014-09-25 07:53:16 中国社会新闻网

 

  近日,一则题为《吉安市委书记王萍到底是书记还是富婆》的微博在网上热传,网贴曝光江西省吉安市委书记王萍在不同场合穿戴的手表、手镯、手链、项链、戒指和胸花等,数量和种类众多,并配有多张图片证据。对此,吉安市表示,网帖系吉安市峡江县落马县长家属所为,属恶意诽谤中伤。(9月24日《京华时报》)

  公众质疑的焦点却是这诸多饰品的价格,如果与书记的购买力相符,自然能够以个人爱好和工作需要解释,如果都是些奢侈品,恐怕就需要更强的说服力。王萍要证明该网帖真的属于“诽谤中伤”,就需要向公众公布她及她的家庭财产详情和收入明细,以翔实的财产公示证明她穿戴这些首饰在其合法合理收入可支付范围内,而不必仰仗不明收入。

  如今,官员的一言一行都在网络的“放大镜”下接受公众监督,尤其是在中央反腐提速的当下,不断有“表叔”、“房嫂”在网络舆论的强势围攻下落马,公众习惯性抱着“不看好”的态度要求王书记“自证清白”也在情理之中。但愿组织和纪检部门能积极回应,用事实来为王书记洗脱“罪名”,亦或者用证据来还原“富婆”之实,别再让“纯属猜测”的口水战在网络持续发酵。

  官员本身在现代文明社会是一个公众人物,因为他握有公共权力。按照现代政府运作的规则,公共权力必须公开透明,目的就是要防止公权私用,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物质上或心理上的好处。作为官员,他的隐私权一旦与权力挂钩,就必须接受社会的监督,把自己的行为摊在阳光下。

  网络是现实的影子,社会转型期,矛盾复杂多发,网民对财富和权力分配问题敏感,必然会通过网络发泄。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监督,特别要主动适应来自网络时代的“放大镜式”及至“显微镜式”的监督,让监督成为拒腐防变的坚实屏障。(文/刘星雨)

编辑: 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综合
0
延伸阅读
a04-正文-广告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