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在权力寻租何以产生“不是白拿钱”的“错觉”?

发布时间:2015-04-15 08:25:29 中国社会新闻网

 

  官员落马之后,常会在自述材料里写下贪腐生涯的心路历程,其中不乏“雷人”之语。如近日受审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原副主任廖小波就称,自己给企业和个人办事,办的都是大事,办的都是好事,而他为此付出了大量复杂细致的工作辛劳,不是白拿钱。(4月13日,《光明日报》

  廖小波的“不是白拿钱”,更多的反映出他的贪婪。所谓的“不是白拿钱”,认为这是“工作辛劳”所得。“工作辛劳”与“拿钱”之间,有着既定的“所得”。如果脱离特定的前提,这个逻辑是成立的。

  廖小波称,给企业和个人办事,办的都是大事,办的都是好事。他们都得到巨额利益,少则几十万元,多则几十亿元。他们送的礼品礼金仅仅是利益极少的一点,而我为此付出了大量复杂细致的工作辛劳,不是白拿钱。于是,就心安理得地拿了。

  如果权力不受监督约束,官员就能随心所欲,那么,公权力和个人能耐还有什么区别,提供公共服务不就成了私人付出?一些官员权力观极度扭曲,把在领导位置上取得的成绩当成个人的功劳,贪功揽功。从追求名誉、地位、政绩转而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最终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捞取钱财的工具。

  落马贪官的“雷人”自白,传递出一些官员权力、思想与价值观的扭曲。思想责任底线滑落,权力观才走向了市场化、利益化,“为人民服务”权力观逐渐蜕变为“为人民币服务”,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公权私用犹如豺狼横祸之于社会。“不是白拿钱”,在人们看来是大言不惭,但他们何尝不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这样的心态下,毫无顾忌地进行着权力寻租,让他们不得不产生的“顺理成章”的错觉?

编辑: 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综合
0
延伸阅读
a04-正文-广告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