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管住“舌尖上的腐败”,全国多地出台“禁酒令”,严禁党员干部工作日午间饮酒。一些地方更是亮出“最严禁令”,凡是公务接待一律不准饮酒。岁末年初,人情往来、应酬宴请较多。各地公务接待是否摆脱了“酒规矩”?干部能否不再为“吃吃喝喝”所累?记者实地探访,闻闻公务接待餐桌上的“酒精浓度”,看看干部执行规定的“作风硬度”。(《人民网》,1月20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酒文化,也深不可测。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然而,在中国官场的公务接待中,酒文化却日渐变了味儿。笔者就来细细数数公务酒水接待的“三宗罪”。
一是喝垮了身子。前段时间以来,媒体常有曝出公务人员陪酒导致住院,甚至死亡的新闻,乍一想,工作人员也是蛮拼的,完全是用生命在接待啊。但细细想之,更多地觉得是悲哀,是叹息。公务接待桌上的畸形酒文化,是对公务人员身体,甚至生命的一种伤害。古人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公务人员用生命来陪酒实属不该。
二是喝出了浪费。说到“餐桌上的腐败”“舌尖上的浪费”,绝大多数人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于餐桌上的山珍海味、名贵菜品。事实上,餐桌上的酒水,有从几元的二锅头到几千甚至几万的茅台价格不等的品种,公务接待中的酒水接待,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腐败现象。比之于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道路问题、发展问题因为资金的匮乏迟迟得不到解决,公务接待餐桌上的酒水浪费是多么令人汗颜。
三是喝坏了作风。中国人奉行,“酒品即人品”,诚意有多少就要看酒能喝多少,一基层公务员也无耐地说“有时候陪好上级,酒喝好了,事情也就办成了”,如此一来,公务接待酒文化的背后就衍生出一系列见不得光的事情,实在是败坏了干部作风,损害了公务员形象,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影响了人民群众和干部的鱼水感情。
“禁酒令”的出台,不仅直接保护了干部的身体,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保护干部避免行事因小失大,误入歧途。让公务接待“以茶代酒”成为常态,已成为一种趋势,势在必行。
(文/冷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