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报道,在考研日益临近之际,不少考生反映遭受到各种电话和短信“狂轰滥炸”,推销所谓“考试真题”。为什么这些诈骗信息能如此准确地找到目标?考生们怀疑自己的相关信息遭到了泄露,而某网站披露,有人在贩卖130万考研生的个人信息,全套打包仅售15000元,而且这些信息可能已经过多次倒卖。(《新华网》12月10日)
网上购物,浏览网页,网络社交软件应用......随着我国信息化提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正在加快融入人们的生活。很难想象,离开网络生活将会是怎样,可正是这神奇的网络,也让部分用户的个人信息赤裸裸地暴露。
个人信息泄露,轻则影响心情,重则危及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因此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势在必行。
这究竟是相关网站的技术漏洞使然,还是有机构和个人从中“里应外合”,相关部门理应启动调查,给公众一个交代,不能对这样的恶性泄露置若罔闻。
个人信息泄露,在今天是个层出不穷、见怪不怪、细想又很不甘心的事情。从法理上讲,这肯定违法。一个人的信息,或许生孩子、买房、买车,甚至亲人过世的信息,瞬间就到了商贩手里?这可是关乎个人财产乃至人身安全。
从社会反响看,一次又一次泄露,已让人不胜其烦。有人可能觉得,基于信息泄露基础上的那些诈骗,骗术荒诞可笑。可事实是,每年中招的人不在少数。
因此,从国家层面来看,要加强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的法律制度建设,通过加强网络基础性法律立法工作来保护网络信息安全;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依法对互联网络的实施监管,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和利用网络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就个人层面而言,每一名社会公众和网民都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关注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增强提高个人信息的保护和防范意识。只有这样,依法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作者: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