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今年首轮巡视的反馈情况发现,在这些林林总总的腐败问题、作风等问题中,既有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也有一些新的倾向苗头。 “干部选拔任用方面”不够规范问题依然突出。第二轮巡视“巡视清单”指出,上海、青海、河北、山西、黑龙江、四川、江苏等7个地区存在干部超配的问题,占被巡视地区和单位总数的53.8%;河北、四川、黑龙江、江苏4个地区跑官要官之风仍然存在,一些干部买官卖官、弄虚作假。(摘自凤凰网)
党的十二大以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以来,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在民主推荐的过程中,“民主”却成了部分干部中的“形式”,从而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埋下隐患。首先是在会议投票推荐环节中,若具备被推荐资格者人数不止一个,他们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很难站在公正公道的立场上投票,都有可能采取违规动作以获取“选票”,致使得票不集中,不能真正推荐出优秀者;若具备推荐资格的只有一人,就难免沦为“萝卜推荐”。其次是在个别谈话推荐环节中,谈话人的几种失常心理和复杂心态,亦会导致反映情况的失真失实。一是“功利取向”心理。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和群众在评价干部、反映情况时,对党的事业负责、对组织负责、对干部负责的意识逐渐淡漠,功利取向日益增强,往往以能为自己和小团体带来的利益和实惠多为标准,对“德才”表现不佳、但对自己和单位有利的人选极力推荐。功利取向还表现在相反的情况,表现好的同志为本单位谋利益多、对自已有好处,怕推荐走了单位受损、对自己不利,因此不予积极推荐。功利取向特别表现在同一班子的领导成员方面。他们往往最了解同事的优缺点,组织部门的考察人员也较为重视他们的意见,但有些同志却片面理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副班长”为“班长”大唱赞歌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保全自己”心理。谈话人主要怕反映被考察者的问题会遭受打击报复,而不去反映真实情况。有些被考查者在组织部门个别谈话中普遍评价很高,呈现“一边倒”。三是“送走瘟神”心理。谈话人明知被考察者存在严重缺点或重大问题,但怕反映后不起作用,采取“送走瘟神”的不负责态度,极力向组织推荐。四是“嫉贤妒能”心理。谈话人怕比自己才能高或下级超过自己,而不向组织反映被考察者的真实优势和政绩,而是对其贬低或夸大其缺点。一些领导干部“武大郎开店”,特别是对有才华的年轻干部以台阶少、资历浅、经验不足为借口予以压制,甚至对不听自己话的下级,往往采取泄私愤、添坏言的做法,遏制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要在干部工作中做到真正民主,就要创新机制,切实落实好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四权”。为此,一是建立群众知情机制,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增加和深化知情内容,使群众了解、知晓党的干部政策、拟任干部的综合情况、干部任用的过程结果等,疏通知情的渠道,逐步建立公开、透明、开放的干部信息披露系统。二是建立群众参与机制,落实好群众的参与权。通过扩大群众在干部民主推荐中的人数与权限,让群众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三是建立群众选择机制,落实好群众的选择权。扩大党代表和人大代表中群众的数量,多给群众参与“选择”的机会。四是建立群众监督机制,落实好群众的监督权。明确监督重点,加强对关键环节和重点对象的监督,改进监督方法,实现由可塑性监督向强制性监督转变、由被动监督向主动监督转变,加强程序监督,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由主要靠人为监督向主要靠制度和法规进行有效约束转变。
当前反腐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关键在于要建立和完善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要做好监督和制约工作,要结合不同地区的情况特点,做出具体化、科学化的分析,不断深入推进领导干部民主选拔制度,同时施以法治药方,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清除“山头主义”、“买官卖官”等流毒,实现干部任用民主化、科学化、公开透明化。(文:皓月当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