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热词频更新 归根结底在制度监管

发布时间:2014-11-17 07:27:28 中国社会新闻网

 

  “四风”尚未根除,“去腐生肌”任务依然艰巨。从这一轮中央巡视组反馈的情况看,热词并非都是新词,一些腐败问题总是变着花样出现。这给各地整改工作提了个醒:应多想想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思考是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监督制约制度上有什么漏洞,举一反三,把问题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解决渠道,办理案件与堵住制度漏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筑牢“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制度防线,别让一些反腐热词成为“老相识”。(摘自新华网)

  反腐热词绘反腐百态。我们熟知的反腐热词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对反腐现象的描述,比如“山头主义”、“能人腐败”、“封闭式权钱交易”等等;一类是对反腐手段的描述,比如“境外追逃”、“打击官赌”、“整治裸官”、等等。一方面一些官员存在侥幸、观望心理,不断上演“变脸戏码”——中央巡视组一进驻便开始“颤抖”,而巡视组一撤离便又开始重新“嘚瑟”,另一方面正如王岐山所言,要“哪里问题集中就巡视哪里,谁问题突出就巡视谁,巡视过后再杀个回马枪”。一方面你有张良计,另一方面我有过墙梯。真是反腐热词描绘出了反腐百态,各路人马如八仙过海般各显神通。

  热词频现,彰显国家反腐力度与决心。对热词为何频更新这一现象,从某种角度看,反腐热词折射出巡视工作的深度、广度、力度,承载了人民群众对惩治腐败、纠风肃纪的强烈期盼。针对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情况,各地应严格整改落实、毫不护短。我们不禁反思,是因为反腐力度、深度、广度的不断扩大化,才让热词频频更新吗?这一因果关系是我们乐见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于办理反馈的线索、案件,而忽视了从个案中汲取有共性的教训,把个案与制度堵漏割裂开来,结果只能是“按下了葫芦起了瓢”,整改落实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用法治监督腐败,让制度使热词不热。反腐热词背后折射出了腐败的共性,唯有用制度将权力关进笼子里,才能最终出现“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问题怎样排除,矛盾怎样化解,关键在于以四中全会《决定》所强调的依法治国的主题为引领,规范并贯穿于党的廉政建设,助力制度反腐。王岐山强调腐败要“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各领导人虽提法不同,却宗旨相通,均是以积极的法治思维和方式,依法行使权力,实现权力法治化,做到惩治腐败于法有据,让权力更严格地在合乎规则的轨道上运行。我们希望热词不再热,我们还希望反腐不再成为民众的关注焦点,我们更加希望国家建设的脚步不因反腐而变缓。(文:良言)

编辑: 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综合
0
延伸阅读
a04-正文-广告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