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注重年轻党员这一“造血因子”

发布时间:2014-11-05 06:07:17 中国社会新闻网

 

  村集体经济薄弱是软弱涣散村的共同特征,要从根源上治“穷”,就要强化“自我造血功能”,解决生产生活发展难题,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随着各级重心下移、力量下沉,针对基层的各类帮扶资金逐渐增多。如何用好、用活这些帮扶资金,避免“唐僧肉”被层层剥食,切实提高帮扶资金的使用效率,成为基层党组织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国组织人事报》 11月3日)

  我国诸多人口住在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落后的面貌始终没有根治,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发展缓慢,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农村各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经济不平衡,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突出。纵观我国农村基层,发展的脚步始终跟不上城市的步伐,不仅有城乡二元化的历史形成原因,还在于自我发展认知上的盲目,一味归结于剪刀差下的的差距大,需要时间跨度大为借词,让基层党组织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动力出现疲软,政绩观的形象化更是让许多基层经济陷入繁荣的“泡沫”。

  面对农村人员大量涌进城市,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工作性质却未因数量大而发生质的飞跃。虽然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繁荣贡献巨大。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它们的职业多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除了“农民工”还有一种称谓“城市的边缘者”,这样一种对于农村、城市两者来讲都是“边缘化”的群体,对于我国改革深化或是依法治国的推进貌似负面影响更甚正面。

  毕竟在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的举措中,这种现象对基层农村来讲,内部核心力量正在逐步瓦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现象的不断强化,模糊的只有基层经济,纵然我国基层党组织发展强大,但面对年轻党员流走,组织上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得不到有力开展落实等问题,就势必要认识到只有注重基层党员这一“造血因子”,才能在农村治穷的路上走上致富这一阳庄大道。(文/勾恒涛)

编辑: 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综合
0
延伸阅读
a04-正文-广告01